2023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年初,我对我国经济形势持乐观态度,上半年经济运行低于我预估0.5个百分点。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看,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416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30682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331937亿元,增长6.4%。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6.3%的增速低于外界预测,投资下滑到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6月份下滑到3.1%,房地产的数据全面下滑,开发投资的增速下降到-7.9%,新房开工面积下滑幅度超过24%。出口在经历一季度的高增长后,二季度迅速回落,五月份六月份出口转入下滑通道。这个基本面,表明我国经济逆势增长,有很强的韧性,在趋势的下行又反映出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与外需动力不足的实际问题。世界经济不确定性还将持续,美西方国家还在继续挥舞制裁大棒,制造并拱火局部地区动荡等等,造成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客观上,三年的新冠疫情影响不可能在半年内就消失殆尽,很多领域在恢复中还需不断调整政策方向与发力点,适时把握逆周期调控。怎样看待上半年我国经济形势?我从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视角进行简要分析。
外需低迷,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沿海等发达地区,也这些地区的经济外向度很高,外需实际上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世界银行于6月6日发布《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将增长2.1%,但这一预测增速仍然低于2022年的3.1%。全球产业链恢复缓慢、核心通胀居高难下、货币政策紧缩和金融条件收紧等因素将作用于全年,使得世界经济整体复苏形势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全球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各国强力政策刺激下出现了短暂恢复,很快又掉头向下。全球综合PMI在2021年5月达到阶段性顶点的58.50之后开始下行。截至5月全球能源商品价格指数从去年6月高点的173.48下降至96.95,降幅接近一半,而非能源商品同期仅由128.95下降至111.62,下降速度非常缓慢,导致各主要经济体核心通胀居高难下。5月,美国核心通胀为5.3%,连续18个月站上5%;欧元区为5.3%,连续8个月站上5%;英国为7.1%,连续16个月站上5%;甚至连以物价稳定著称的日本,其核心通胀率也为3.2%,连续14个月超过2%。2022年3月美联储开启本轮加息进程,至今年6月已加息10次,将联邦利率从0—0.25%推升至5%—5.25%阶段性高位。2022年7月欧央行开始大幅度加息,至今年6月已连续加息八次,将欧元区基准利率由0推升至4%。使得全球货币环境迅速由宽转紧,全球利率水平达到阶段性高点。然而,面对核心通胀居高不下,各国央行仍有加息的动力。

上半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01016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出口114588亿元,增长3.7%;进口86429亿元,下降0.1%。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8159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4.0%,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5.5%,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我国与新兴市场贸易好于对欧美贸易。对东盟、拉丁美洲、非洲地区进出口分别增长5.4%、7.0%、10.5%。民营企业进出口韧性较强,已是半壁江山,这也表明,民营企业在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世界经济的表现不及去年,国际政治外交环境对我国进出口影响更大,至少要到美国大选年这个特定观察期。Joseph Robinette Biden,Jr老态龙钟,实际上美国经济形似如此,这个世界最强经济“火车头”处在发展“爬坡”的疲劳期,捆绑整个西方世界,拖累全球经济,因此我国对欧美贸易不佳。
美国经济如何扭转颓势?通俗地讲,就是靠秀肌肉,不外乎泛用军事、外交手段,滥用科技、金融杠杆。在军事上,制造区域动荡,便于经济寡头贩卖军火,当战争之地民不聊生的时候,美国就以投资开发、援助、贸易等为名进行经济蚕食,比如现今美国企业准备接手乌克兰国企,从而达到钳制一个国家的命运,其实就是在控制一个国家的主权。在外交上,就是压制对其不利的国家,以国内法长臂管理,以联盟形式进行围堵并制造麻烦,比如所谓“南海仲裁案”就是无事生非。科技上,假借国家安全,滥用制裁手段,以单边贸易保护制造严重的贸易壁垒,打击“异己”,《美国陷阱》全面揭露法国阿尔斯通被肢解的阴谋,日本松下电器、德国西门子公司、法国巴黎国民银行等世界500强企业都没有逃过美国“魔掌”。实际上,美一直想尝试与中国经济、科技脱钩,已经制裁中国3000多家公司、单位,被认定对美构成威胁,最典型的莫过于美借加国之手扣留孟晚舟事件,以及借荷兰ASML对高端光刻机、芯片断供,说到底就是阻止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如果不是中国体量很大、产业链完整、科技创新力强,若是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承受,唯有中国屹立不倒。但是,现今的美国很清楚,今天的中国不是前苏联所能相比的,雄狮已醒,凤凰涅槃。金融上,主要是输出通胀,量化货币,做空,运用美元的国际地位倒“虹吸”他国利益,利用吸引外资的政策控制他国企业,上个世界的日本企业收购好莱坞企业,也是完败收场,日本无辜向美国送钱,金融寡头参与他国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坐等溢价坐地收钱,只可惜这一滥招在制裁俄罗斯的时候,俄强硬推出俄石油天然气必须卢布结算,算是吃了哑巴亏。人民币则是一种向好,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显示,2023年4~6月,从有可比数据的2010年以来的数据来看,人民币跨境结算按季度计算,在双边结算中首次超过美元。《日本经济新闻》推算,在对华贸易双边结算中,人民币结算所占比例在今年二季度达49%,首次超过美元。
俄乌冲突打乱了世界经济秩序,这是美国一惯使用的军事与外交伎俩的表现,它在海陆空上制造了重重关隘,交通运输物流受阻,造成局部地区物价飞涨、谷贱伤农、通货膨胀,也对我们倡导的“一带一路”行动计划的有序推进。而乌克兰更是经济大衰退,估计20年内都没法恢复到战前状态,仅一个地面排雷至少需要50年时间才能消除,到那时乌克兰是不是需要求助美国,这是不言自明的。拱火乌克兰,实质上意在用乌克兰拖垮俄罗斯,企图让俄罗斯重蹈前苏联覆撤,从而达到牵制俄周边国家或关系很好的国家。美国在外交中,超越国际法原则,频繁使用制裁手段,将俄罗斯或乌克兰富人海外资产据为己有,或作为要价筹码,借着支持乌克兰名义,作为乌克兰对美的偿债都是有这个可能性。国际石油、天然气、农产品、矿石等贸易秩序打乱,更是牵动了世界经济神经,西方因制裁俄罗斯推高了制造业成本,国家经济经受“寒冬”,民众亲历生活“冰封”。
美国“发明”的经济全球化,正面临遭遇着来自美国各种贸易壁垒的破坏。美西方利用科技与金融打压对手,始终都在维护和确保美国的霸主地位,进而维系其称王称霸的狼子野心,强化其理想中的独立王国霸位,幻想着造就单极世界的目的,故而在世界各地为所欲为。如果依着美国现在的科技与经济发展状态,世界经济何时才有出头的日子?
消费降级。消费是确保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然而当下的消费形势正面临消费降级。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7%、4.3%、6.4%,扭转上年降序排列的非常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其中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7.2%。这个基本面还是很漂亮的,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消费降级引起人们的警示。对比销售,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10亿元,同比增长18.4%,1—4月份总体同比增长8.5%。然而,环比就不理想。4月份相比于3月份,多个商品零售分类都呈现下降趋势,排名第一的是化妆品零售额减少117亿元,环比减少29.77%。排名第二的是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减少92亿元,环比减少26.14%。排名第三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减少了33亿元,环比减少21.71%。排名第四—第十的商品零售分类商品,环比减幅都在15%以上。这种结局面到了6月份有所改善,但总体趋势没有扭转,5月当月为37803亿元,同比增长12.7%,1—5月为187636亿元,同比增长9.3%。6月份当月为39951亿元,同比增长3.1%,1—6月份为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二季度无论是整体还是分月,趋势都在下降。

对比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PPI同比下降3.1%。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持平。其中,城市持平,农村下降0.1%。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4%,环比下降0.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6.5%,环比下降1.1%。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1%。价格下降并非内部运营成本下降,而是外部市场需求不足,这说明生产与消费两端下行压力大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经济形态,消费端与原材料端出手价格总体下行,低价出售挤压了企业盈利空间,潜在的社会就业与职工收入水平隐忧必然会反映到消费上来。
节庆消费也是不旺,端午节假期,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出行人数增长13%,但总消费下降5%,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出游人均消费跌幅应在20%左右。此前,海底捞发布的盈利预警,提示上半年营收下滑最高17%,亏损超过2亿元。今年“6·18”,阿里、京东个位数甚至负数增长。淘宝和阿里销售额增速创下3年最低,成为投入最大却效果最差的一次。主打低价市场的拼多多业绩猛增,一季度营收直接暴涨六成,利润增长212%达到80多亿元。
无论整体还是局部价格、销售数据,都昭示着消费不振,市场信心不足,都在表明消费降级,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意愿减弱,“低价成就新宠”本不是市场该有的样子,而事实却又是如此,淘宝和天猫瞄向低价市场,曾推出3个时段的限时抢购商品,1元、3元等极廉商品榜上有名,且有销售战报显示部分商品售罄。联想到淄博烧烤火爆,虽然“困于疫情、爱在淄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价格极廉,消费便捷,老少咸宜、设施简单,几乎没有什么浪费,而且淄博一直保持着全国较低且长期不涨价的烧烤价位,也正迎合了当前的消费转向趋势。
当下实体店生意难,电商火爆,就在于电商没有租用门面的经营成本,生产型企业不依赖分销商,也是主动主击效仿格力董明珠,开设网店直播销售,安庆胡玉美联袂安庆电视主持人杨晓雨,打开直播销售新途径,因此,一些实体店转战电商,实则是不得已而为之。7月23日都市报快报消息,36岁江苏镇江的懿之鹅田园龙虾馆老板情绪失控,赚的钱连房租都难以支付。日复一日的亏损使他感到压力倍增,最终爆发深夜情绪崩溃砸店事件。
消费降级难道是消费者兜里没钱?可是,我国居民存款持续大幅上升,“越级储蓄”没有发挥消费威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疫情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意愿,尤其是对未来收入抱持不确定性。上半年,绝大多数地方政府财政吃紧,一些地方的工资性收入不能准时到位,企业员工降薪等过苦日子的现象比较普遍,虽然住户款总量很大,实则是为了防患于未然。2019年至2021年间,我国住户存款年均增加10万亿元左右。2022年居民17.8万亿元。今年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尽管2023年疫情消退,走向户外的居民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压抑很久的消费欲望得以释放,呈现出春节旅游旺暴,淄博烧烤火暴的景象,其实绝大多数人节俭消费,消费行为更加理性,消费市场趋于平静。
降级消费的背后深层原因更加复杂。国内外经济形势有很多不确定性,房地产市场调控深度拖累政府与消费者,国际上的局部地区动荡不安和西方国家的贸易壁垒、单边制裁导致外需不振,银行资金信贷放、收都难,市场缺乏红利项目,无论是政府、国企还是民企、个人投资都变得更加审慎。当前市场又缺少更新迭代产品,况且民众基本都在消费顶端层面,没有多少急缺急需商品,三年疫情,不少人家囤货居多,不少家庭囤货居多,有些库存生活必需品足够使用一年,甚至更长,而这一部分购买力在疫情“超前消费”了。
从投资看。投资始终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推手,其中政府投资更是主推力,主要体现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上。这也是凯恩斯投资理论的体现,是解决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不足的重要措施。上半年,我国投资的基本面还不错,但从整体和结构趋势都在下行,人们对市场担忧还很明显,普通百姓看得见的是房地产形势仍不见好转,实际上房地产投资从2月-5.7%一直下跌到-7.9%,房地产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比值已经低到1/4还弱。今年投资亮点,应该是高科技领域,新能源汽车、5G等各类智慧产品。据7月6日来自上海举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消息,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会超过4300家。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3113亿元,同比增长3.8%(按可比口径计算)。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28570亿元,同比-0.2%,如果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9.4%,增速比全部投资高5.6个百分点。从环比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各月增长分别为1.62%、-0.38、0.11%、-0.84%、0.27%、0.39%。若是从趋势上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月份的5.5%一路下行至3.8%,其中民间投资从2月份的0.9%下滑到-0.2%。二产从2月份的10.1%滑到8.4%,再缓慢爬升到8.9%,三产则是从2月份的3.8%一路滑行到1.6%。我们考察74个分类指标,一半以上的分类都在下降,只有少数降幅收窄,呈“V”字型、“∧”字型,真正增长的不足10个,主要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铁路,管道运输,居民服务业等基本设施和公共服务类。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来自国家预算的固定资产投资从从2月份高位的59.1%到6月份的24.9%,其他六大类资金来源只有自筹资金略有增长外,2月份都是负增长,到了6月份略有好转。区域的发展并不平衡,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6.4%,中部地区投资下降1.7%,西部地区投资增长0.8%,东北地区投资增长2.2%,也就是说沿海发达地区韧性更强。通过结构性分析,国有固定资产累计投资从3月份的19.2%,一路下行至12%。国有独资公司固定资产累计投资从从2月份9.8%缓降到6月份9.5%。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港澳台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3.4%,外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可以说,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并不乐观。据天眼投资对上半年投融资形势分析,给出的结论是“市场持续温和复苏”,大致的理由是政策激励,市场回归,高新技术领域增长强劲等等。
投资增长乏力,是因为缺少红利项目?除了需求侧尤其是外部需求不旺、输入性通胀之外,我认为核心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疫情的翘尾巴延后因素。一个政策性调整不及时。
疫情的翘尾巴延后因素主要表现在地方财政吃紧,地方债务沉重。三年疫情影响导致政府和企业减收增支,一些地方财政被掏空,通俗地讲,就是地方政府没钱了,少数地区和单位工资性支出都难以为继。一方面是疫情期间、企业停产半停产,甚至企业倒闭,企业防疫成本大幅增高,滞留在企业的员工,企业还需要保障他们的生活,整个生产线只要有一个人“阳”了就得全部停产封厂,这必然导致经营收益锐减,企业税收贡献下滑。一些在建项目只得停工、延期开工,也就不能按时投产,原来能交的税收交不了,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就地过年,使得原本楼市旺季黯然失色,许多楼盘卖不动,占压了大量资金,企业财务成本上升,无法按计划回笼、还贷。这几年地方政府的日子也不好过,原计划卖出土地的计划有些落空,财政缺少收入增长空间,特别是国家推进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地方政府既要“买单”,又要为防疫开支费用,并且是不计代价的建立生命保障线,甚至要为封楼、封小区、封村的城乡居民生活“填单”。如果仅仅是看地方人大通过的财政预决算报告,并不能真实反映财政状况的全貌,因为诸多从政府及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开支事项并未全部完成,说直接一点就是欠账还没结清,拿了人家的货还没付款,该付人家的工资还没有结清,因此地方政府严重缺钱就不奇怪了。地方政府债务也是个巨大的“窟窿”,国家已经明确,“谁的孩子谁抱走”,各地自行负责,这一招让那些眼睛看上的人失望了,深度考验着地方政府治政能力,发展经济的思路和手段,善于“草船借箭”的可能就是高招,这样的干部少,况且现在干部交流频繁,不排除一些人存在“临时过渡”思想,反正是有后来人接手。
政策性调整或调控不及时,对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房地产的牵动性最强,与此有关的产业全面波及,不仅对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的产销有影响,而且对工商企业和民用供水、供电、供气、电信、家电、家具、汽车、物业,以及劳务市场、城市道路、绿化、环节等等都有很大影响,当然更大的影响是政府土地卖不动、卖不上价,银行的信贷资金回笼缓慢、资金的流动性减弱。脱贫攻坚期间政策执行过宽、过松,过于向农民倾斜,医疗政策特别是我省出台“351、180”政策后,一些县跟进增加县级配套政策,一些人了钻空子,搞过度医疗,到医院把自己说得过度病重,进城住院,实则是把医院当成免费的宾馆、宿舍,帮子女带孩子,照顾家,大多数县医保资金穿底,只得由财政买单,实际上政府花了很多冤枉钱。低保管控不严,大数据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一些人甚至向乡村叫板要政策,而且相互攀比,动不动上访、上网纠缠,造成农村新的不公,故民间有说“四个打麻将,三个吃低保”,有些人一边高消费一边要低保,更有好吃懒做的人,有些人利用各种手段将父母分户立户,把赡养的责任与义务推给政府,家庭存款10万甚至几十万也吃低保,最具讽刺的拿低保的人竟然被诈骗10多万,有些人有公司运营或者就是个经纪人,子女上高等级学校等等。住房危改执行上有漏洞,一些家庭条件相当好的人家,房子稍有渗水都指望乡村来修,卫生间的马桶头自来水关不停也要找村更换,自来水龙头滴水也要找村,墙面水泥热胀冷缩出现裂缝也向村里开口有钱,天下大雨,门前杂草阻水导致水向屋内蔓延要村里来处理。归结到一句话,就是政策太好了,农民养惯了,尽管这只是少数人的行为,但务必要要看到它有“传染性”,在农村极易相互“感染”。现在乡村、社区都在建老年食堂,特别是农村地广人稀,人口不集中,老年人行动不便,天气不好的时候还存在着安全隐患,行动方便的老人有庭院经济,全面推广并不足取。